#
#
    中国拍卖网 > 美术知识 >

      拍卖如何不变味

      作者:核实中..2009-12-23 16:02:39 来源:网络

         每一个进入拍卖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理念和自己的行动准则,从而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于自己的理念,也会随着学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予以匡正和提炼。比如对于哪些作品值得自己去锲而不舍地追寻,哪些书画家的精品值得自己倾囊所有去购之,这些问题,时常在脑中翻腾着、思索着。
          直到今年看了多场春季书画拍卖前的预展,以及细细分析和品味了拍卖作品集的内容,才使得原有的上述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拍卖书画作品的对象,首先考察的应是作者本人的学识水平和历史贡献,其次在书画作品的内涵上详加鉴赏。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仅基于某一款,则可能当前的行为会遭致今后的责问:这样的作品怎么会花钱购来?
         一 论书画家的学识修养和腕下的艺术造诣,我想起了现代两位令我无比崇敬的大家:王蘧常和伍蠡甫先生。知晓和敬仰王蘧常先生的原因,是缘于1981年的“上海---大阪书法展”。展场中,一位白发苍苍的日本老人,久久地伫立在著名书法家王蘧常教授的一副章草对联前,凝视许久后又双手合十,作顶礼状后恋恋不舍地离去。见这位长者的行为,我也好奇地再次走到这副中堂前注目,王先生以其特有的,独步于当今书坛的书艺写道:水隔一衣带,谊似万年青。联语明白如话,书道笔力千钧。
          应当指出的是,王教授的书艺根植于他的深厚国学素养,若离开了那块沃土,也不可能有如此精深的书艺。素有“补白大王”之称的郑逸梅先生,曾这样著述说,“艺间是否有所谓的‘天才’?倘若有的话,那么王蘧常的出类拔萃,迥异侪辈,可断之为‘天才书家’了。”
          王蘧常自幼即接受其父亲步云先生的庭训,以读书写字为日课,习字范本为石印唐拓《十七帖》,这是他学习草书的起步。他师从沈寐叟,沈曾对他说:“治学必须另辟蹊径,一探古人未至之境,或少至之境。亦步亦趋,循旧轨辙,功效实稀。《十七贴》虽属右军(注:右军即王羲之)胜迹,然千百年来,已被人学滥,不如冥索右军所自出之章草为得。”他听后便开始学章草。这是他成功的奠基。之后沈师又对王说:“须知章草出自于汉黄门令史游,史游以散隶名,故习章草宜先学汉隶。”王遽常从善如流,又致力于汉隶,把汉隶的笔法运用到章草中去,务使章草写得更质朴、更典雅。他曾著有《书法答问自述》一书,说明书法的要诀:一在专一,二在敏速,三在诚正,四在虚心,五在博取,六在穷源委。这些是学书的度世之金针,尤其是对学习章草而言。
          仔细鉴赏王遽常先生的章草特点,没有一笔不具古人的面目,却没有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入而出之,出而入之,随意驰骋,变化多端。即从他师事沈寐叟而言,有相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点:寐叟用的是侧锋,他喜用中锋;寐叟用的是指力,他擅用腕力。七十年代起,各地出土文物很多,汉简、汉陶、汉砖、汉帛等等,都可以目击,扩大了视野,他更是博取古泽,治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宏不变,蔚为大观。
          从史学上说来,章草在汉代就是知识分子的通行书体,或可理解为汉代在人们的书写实践中,由隶变草的一种“变体”或“便体”字。大抵是由书写者在急于告事、记事或通信的情况下,日长岁久,演变成体的,王蘧常注重对古文学的研究,大胆采以入自己的书法之中,“一经融入,皆成绝构”。
          王遽常还擅联语。如果能觅到是王先生录自自己的联语,那就更含不凡收藏之意了,是为“珠联璧合”也。以笔者所忆,他有《兰亭联》之白:修竹风吟,似闻群彦咏;清流露结,想见大王书。用典自然又概括千古历史。又如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70寿辰时,王先生撰联:“怀才八斗;看诗同潮、文同海;降生七十,正露似珠、月似弓。”
          收藏王蘧常先生书作,还有另一层鲜为人知的价值是,王先生差一点成了康有为的女婿。王师沈寐叟与康有为时有往来,康偶在沈氏书斋中见到王蘧常与他的书作,十分喜欢。就此请沈作媒,想把小女儿嫁给王蘧常。王对康的道德文章虽然钦佩,但对作他的女婿一事,却以“齐大非偶”,不愿高攀,只好婉拒。不料事隔不久,康家小女竟因车祸丧生。虽然如此,王蘧常对康有为的“知遇之恩”,终是念念不忘。在他为康有为墓所撰联语写道:万木风高,际海幡天终不灭;一言心许,镂肌铭骨感平生。其下联,就有暗指此事之意。
          二 敬佩伍蠡甫先生,如同王蘧常一样,是因其学问而再探得其画艺的。
        从岁月上计算,伍教授诞辰已有百多年了。在他享年的记载中,他以一位著名学者和画家的振聋发聩之音,而润色了这个时代。
          早在1937年,伍先生便在伦敦中国驻英大使馆举行个人画展,并应罗斯爵士之邀在伦敦皇家学会和牛津大学讲演,畅论中国画理和中国画派。嗣后又以英文撰写《中国山水画》、《中国画的想象》、《论顾恺之》、《论吴道子》等中国画理研究的文章论著。较有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者,伍先生堪称第一人。
          1942年,应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之聘,担任该院顾问,旋即应约前往该院存放书画珍品的贵州安顺洪北江读书山山洞,与马衡院长一起鉴定书画名迹数百件。其时,伍先生先后举办了一系列个展,一时群贤毕至,盛况空前。于右任、陈树人、沈尹默、老舍、顾颉刚、徐悲鸿、潘伯鹰等名流,都曾参观画展,并以题词作诗,使诗画匹配而相得益彰。伍先生有幅名为《山田图》的国画,大气磅礴,引来了大诗人郭沫若的诗兴豪迈,他以白字长诗予以歌颂:“乐园随地是,莫用天外求。薄田三两顷,衣食足无忧。种树可成荫,通泉以作流。碧箬胜荷叶,大木藐崇楼。春来百鸟鸣,翠盖何清幽。寒生叶尽落,解脱万木愁。繁华与寂灭,自我为春秋。静中有生意,动中有静休。亦内即亦外,亦刚即亦柔。万物备于我,谁谓等浮鸥。”
          伍先生的山水画之艺境,文学评论家陈望道先生这样评说:“蠡甫教授对于国画达到这个融合的倾向,据我看来是由于他的画技的精进以及对于画论的精研形成的。蠡甫教授对于国画,无论他的画论和他的画艺,都是极能代表这个倾向的。这在国画,实在是一种革新、一种缔造。它在文化上的价值极高,寻常的国画作品难以与其等量齐观。”
          伍教授的晚年,在摆脱了长期授教劳累之后,得以精气内敛,安闲静穆,寓纯美于平淡之中。80岁后,还到广西、陕西等地跋涉写生,以所得之景绘成《函谷清泉》、《乾陵石刻群》、《黔南风光》等佳作,于1983年展示于上海中国画院,谦称为“伍蠡甫山水画近作观摩展”,并再次轰动画坛。刘海粟大师看后也题词道:“画笔老拙遒辣,实践理论相呼应。”
          看重伍先生的作品,是基于他的事业“三大板块”,即授业解惑、翰墨丹青和著书立说。这是伍先生事业中的三个顶峰,也是后人们竭毕生之力也难以达到半数的成就。
          三 由崇拜王蘧常教授的章草及伍蠡甫先生的国画,再把目光返回到当今的拍卖行现状上,不由得会作出这样的感慨:缘何这二位艺术精神如此光大的大家,其作品数量今不多见?是拍卖行不感兴趣,还是唯恐买家不识货?相比较现在频繁在一些拍卖行露面并能拍出好价钱的现代书画家而言,王、伍先生的艺术含金量不知要超出多少倍,或另言之,是不能在同一层次上所讨论的了。以艺术质量为前提的收藏和拍卖活动,如果冷落了一个时代的真正名家,则是否也是种不正常的现象呢?

        拍卖公司
        拍卖预展
      推荐艺术家
      thread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78(s)   1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