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拍卖网 > 艺术新闻 > 北京 综合新闻

      邢千里:别把艺术小镇搞成“洋农村”

      作者:邢千里2017-06-22 15:35:30 来源:美术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所谓的艺术小镇已然成为很多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碧山计划、怀柔壁画村、百里峡艺术小镇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


        将艺术和小镇这两个概念糅合在一起,的确有一种浓浓的小资调调,以及时尚酷炫的画面感。艺术,是人类悠久而高级的智慧成果,而小镇则暗示着不同于大城市的悠闲而质朴的生活方式。类似的语言游戏最常见于大江南北各色楼盘的广告语中,“巴黎风情小镇”“西班牙浪漫小镇”“北欧特色小镇”等这类噱头,刻意迎合和打造的是如今很多人骨子里西方生活方式影响下雷同的虚荣心,同时也反映出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模式的肤浅理解。


        艺术小镇的热潮,在本质上与这些房地产广告并无不同,都是一种盲目且狂热的自说自话。艺术小镇,潜意识中兜售的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在经济实力之上的艺术品位,是一种文化慢生活、艺术轻奢主义姿态,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广告,最终目的还是要打造一个个听上去“高大上”一些的文化休闲综合体。


        曾经的圆明园画家村,今天的798、宋庄、草场地等大大小小艺术区,这些基于最简单的地理位置和生活成本原因自发形成的艺术家聚集地,如今早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志和骄傲,进入了艺术史,也进入了中国人对当代艺术的乌托邦式的记忆之中。虽然798艺术区本质上早已不是怀揣梦想的艺术青年的蒙马特高地,也已不是很多人记忆中的那个多少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艺术圣地,而是沦为北京一个标志性的旅游休闲之地,一个鱼龙混杂的、附庸风雅者游览日程上的重要一站,昂贵的生活和创作成本使这里再也不是那些枕戈待旦的艺术家们的栖息之地。宋庄曾经一度成为艺术家在798“沦陷”后退守的理想据点,但随着宋庄艺术区的名气日隆,很多艺术家反受其累,成为利益驱动之下毁约甚至暴力的牺牲品。


        即便如此,艺术家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眼中依然带有自由、个性、品位乃至财富的光环,近些年来艺术市场的火爆,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元的拍卖纪录经过媒体的反复渲染早已深入人心,再加上越来越频繁的艺术展览特别是西方大师展的引进,人们对艺术的热情持续增长,越来越将其视为日益提升的生活品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娱乐、休闲、教育等诸多方面,各地市的艺术区、艺术小镇的纷纷上马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方面是原本的艺术区、画家村的异化、转型,艺术家的分流与窘迫;另一方面是如火如荼、踌躇满志的艺术小镇的规划和建设,这种畸形的文化艺术现象背后,是话语权的错位和现实利益的驱动。


        法国的蒙马特也好,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798也罢,是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的,而不是“有关部门”拍板决定的。它们核心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所在,是为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与梦想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土壤,它不拒绝商业,但不能成为迎合资本的木偶,它也渴望认同,但游客的喧嚣会扰乱艺术家创作的心智。


        基于文化名片和经济发展目的的艺术小镇建设热,势必导致对艺术的理解简单化、雷同化和过度商业化,正如我国各地蜂拥而起的新农村建设,很多所谓新农村不过是反映了决策者对不同农村传统文化个性的漠视和对城市生活模式的盲目模仿,结果造成了一个个冯骥才所说的“洋农村”,处处是小洋楼,一个个本来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农村被改造成千篇一律的城市公园或游乐场,让人痛心不已。


        艺术小镇的形成,不是一厢情愿地大兴土木就能实现的,更不应该成为某些地方彰显政绩的筹码。它不是一个城市的“生活必需品”,也不是附庸风雅或者互相攀比的工具。一个真正有活力的、具有成长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小镇,首先是对艺术和艺术家的理解与尊重,然后是根据自身的地理、经济和文化条件适当地鼓励和扶植的产物。盲目地上马各种所谓艺术小镇,最终势必造就一个个不伦不类的文化烂尾工程,一个个在艺术的名义下七拼八凑的旅游大排档。


        责任编辑:静愚
        拍卖公司
        拍卖预展
      thread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41(s)   2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3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