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拍卖网 > 美术知识 >
    1. 学会欣赏书法
    2.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 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 [详细+]
      2010/01/23 11:58:14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用笔”方法谈
    2. “用笔千古不易”,一句名言,道出了书法“用笔”的真谛。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得从这个“易”字开始。“易”在《易经》中的解释有三种:简易、不易和变易。“用笔千古不易”也要从这三方面来理解。在用笔的过程中,不同的学书阶段对“用笔千古不易”有不同的体会、有不同的解释。对初学着来说,是“不易”的,不知从何入手,怎么起笔、行笔和收笔,感觉太难了;对有一定造诣的人来说,是“不易”的,从生到熟,怎样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感觉太难了;对有成就的书家来说,也是“不易”,通过几十年的苦苦追求,冷暖有谁知,感觉太难了,真是不容易!对“简易... [详细+]
      2010/01/23 11:58:01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
    2. 唐代的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不朽之作《书谱》中把学书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古往今来的书法实践证明,这确是一条真理,是常说的“先走进去再走出来”,由生到熟再到生的过程,是一切书法爱好者达到成功境地的必经之路。 第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分布”主要是指字的结构安排。而联系其前文可知,它还包括用笔的全部法则,即按照一定的方法正确地写出每一个笔画来。“平正”,从结字上说,是端正、平稳、均衡的意思;在笔法上,则应是严格地遵从规矩法度,绝不能随心所欲、胡涂乱抹。“但求”,即只能有此追求,莫有过高要求。按笔者前文《书法与毛笔字的关系》所述,这... [详细+]
      2010/01/23 11:57:4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书法样式
    2. 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 [详细+]
      2010/01/23 11:57:33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2. 第一节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手写量的减少而导致魅力消减,相反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这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而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 [详细+]
      2010/01/23 11:57:18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书画的落款方法
    2.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 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 落款的分类: 一、单 款 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後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 短 款: 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 一字款 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称一字款。 二字款 只签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则书姓名。 叁字款 大多书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书〕字。 四字款 多为姓名叁字再加〔书〕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则多用干支。 五字款 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书〕。 六... [详细+]
      2010/01/23 11:56:59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书法常用落款用词
    2. 长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 平辈(或小一辈):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   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   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      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 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指 ,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 [详细+]
      2010/01/23 11:56:44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书法美学常识(一)
    2. 线条是文字的媒介或元素,是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特定的物化形态。由此可见,线条是书法美的起源。所以,研究探索书法美也应该从线条这个最基本的元素开始,才能“曲径通幽”。 石涛曾在《画语录·画章第一》中指出:“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一画说,可谓是深刻地揭示了线条起源的缘由。太古时代,人类处于蒙昧时期,对于线的作用与功能不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了线的作用与功能,便运用线条来描绘物体。于是,书与画便产生了,而这一画便成了书画的物化形态——线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曾说:“太阳照在墙上,映出一个人影,环绕着这个影子的那条线,是世... [详细+]
      2010/01/23 11:56:32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书法美学常识(二)
    2. 我们知道艺术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书法艺术也不例外。因此作为观念形态的书法艺术,它内容的特征,往往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殊性和把握方式的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书法艺术反映对象的特殊性是文字书写,把握方式的特殊性是笔墨线条。因此,书法文字的内容对其所具有的书法美学价值来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四在笔墨线条艺术水平的高低雅俗之分。这一点可以结合书法审美的历史与现状来看。 历史上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懂的(不识),但甲骨文的坚劲峻丽、金文的古朴雄逸、小篆的典雅秀美,依然为当代人的审美所接受。又如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肚痛帖》,怀素的狂草《自叙帖》、《苦笋帖》等,其文字内容也是大多数人所不完全认识的,但他们那潇洒不羁、跌宕豪放,“挥毫落纸如云烟&rdqu... [详细+]
      2010/01/23 11:56:18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书法美学常识(三)
    2. 各门艺术可以按其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来划分种类,它可以是以情感为主,也可以是以认识为主,由此构成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二大种类。表现艺术以反映主观世界为主要对象。再现艺术以反映客观世界为主要对象。而二者并非截然对立,有时是互为观照、辨证统一的。那么,书法艺术的种类该如何划分?我们认为:书法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即作为书法艺术物化形态的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晁说之《书法考》),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正如汉·杨雄在《法言·问神篇》所指出的那样:“故言,心声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动情乎?”唐·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说过:“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惨阳舒,本乎天地之心。... [详细+]
      2010/01/23 11:56:04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拍卖公司
    拍卖预展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16(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