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拍卖网 > 美术知识 >
    1. 体会速写
    2. 速写这一艺术形式,它既是绘画基本功练习和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可供观者品味,欣赏并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艺术创造。因为它能本色地反映出画家的审美追求和技术水准 ,所以,它在表现对象的同时,能充分发挥立体的创造精神,抒发了激情和意兴,是审美感受的迹化与升华。许多绘画大师的速写都很精彩,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三杰,德国的丢勒和法国的安格尔、德加、马蒂斯等,大师们各具特色,深刻感人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修养,而且提高了我们的眼界,对不同形式风格的速写有了初步的 认识和理解。应该说,速写最能反映一个画家的功力、秉性、悟性和观察、表现能力。速写是绘画的基础和工具,是一辈子修炼不完的内功,是记录心理历程的“晴雨表”。速写的练习和创作将伴随着画家的一生,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应该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特点的速写作... [详细+]
      2010/01/22 12:18:03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徐悲鸿 中国画改良论
    2. 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无退化,独中国之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夫何故而使画学如此其颓坏耶?曰惟守旧,曰惟失其学术独立之地位。画固艺也,而及于学。今吾东方画,无论其在二十世纪内,应有若何成绩,要之以视各年前先民不逮者,实为深耻大辱。然则吾之草此论,岂得已哉。   主旨与例   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以此为注脚,庶下之论断,为有根据。例如下:中国画山水,西人视之不美。西方金发碧眼之美人,中国老学究视之不美。刘洪升之歌谭迷深者不之美。王蒙倪迂等之画文人视之美。北碑怪拙吾人能得其美。上海月份牌浅人视之美。欧洲之名画,中国顽固人,意中以为照相,则不之奇。西方画有绝模糊者,吾人能... [详细+]
      2010/01/22 12:17:48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笔墨不随时代随心
    2. 笔墨与时代关系如何?随不随时代?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笔墨有宏观笔墨与微观笔墨之分。宏观笔墨,是笔墨在一个时代的总和,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笔墨形态,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笔墨形态各不相同。原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时代经济不同,人的思想不同,文化不同,笔墨随之不同,可谓“笔墨当随时代”。但微观笔墨就不同了,微观的,即个别的。个别的笔墨并不随时代,而是随个性。画家本人的具体情况,修养、性格都影响着笔墨。 石涛那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指的是微观笔墨,还是宏观笔墨?查其出处是题画文,全文观之,石涛说的是,不同朝代之笔墨各不相同,“犹诗文风气所转”。可是数十年来,引用这句话的人歪曲了石涛的原意,套入了微观(个体)之笔墨。某些理论家将其用来批判中... [详细+]
      2010/01/22 12:17:33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吴茀之的中国画艺术
    2. 吴茀之是继吴昌硕、齐白石以后一位卓越的写意画家。他精于花鸟,擅长山水、人物,对书法、诗词、中国画史都有精深的研究,并有丰富的著作,同时又是一位艺术教育家。 潘天寿是他最亲密的师友,他们有近半个世纪的学术交流,二人的学术思想相当一致。在潘天授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他任中国画系主任的时候,他们共同创建了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实施了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青年时代的吴茀之即显露出艺术才能,作品“画意浓厚,气象高古”。以后接受吴昌硕、王一亭、经亨颐几位先生教诲启发,博采众长于青藤、白阳、八大、石涛、李方膺、金冬心诸家中,用宏取精,悉心研讨,其作品立意清新,意境开阔,起晓灵健,格调很高。吴茀之师古人,师自然,师心灵。晚年画风集中表现为:丰润郁勃... [详细+]
      2010/01/22 12:17:19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水墨画的当代语境
    2. 形式语言是一种内省式的体验方式,是一个触及精神视角的东西。它的推进程度是体现精神的疏离程度。我们往往陷于在语言层面上的危机意识,实质上是一种画家主体精神的危机。只有源于精神的探索,语言才能具有持续的内驱力。技术经验在与其所体现的生命情节相吻合时,即上升为一种艺术语言。语言的发展是以精神的探求为目标,同样,精神的探索又是以语言的推进为前提。 风格上的形式趣味的差异,其根本点则是画家精神出发点上的差异。图式仅是画者的内心敏感的情绪在画面上“游荡”而残留下来的痕迹而已,它由画者的内心性格所指然,作为一种生命符号和隐秘的心理意向而存在,创造精神图像是艺术的终极目的。 用精神的眼睛来感验现实社会的生存空间,体验生命存在深层里遭遇的真实,把留在记忆层面上的生活话语转换出来。通过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来重新... [详细+]
      2010/01/22 12:17:0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中国画要有中国的艺术精神
    2. 霍春阳 《画廊》2004年第2期 关于“境界”我们谈得很久了,但是这个整天挂在嘴边上的词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它那博大的精神内涵呢?对它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境界,我认为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标准。所谓“境”,是指人的精神所达到的万物归一的无我之境。它是永恒的,老子所谓“得道”是也。得道,人之精神则可立于不败之地。纵观历史,中华民族虽然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冲击,但是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文化精神,而是外来文化被吸收、改造和消化,归结其原因,应该和上述的境界有关。 境界最为关键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它深深地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达到了这个境界,人的精神就进入了自由王国,社会就会安宁。境界所蕴含的这一文化和精神价值已经受到世界人文学者的普遍重视。现代物... [详细+]
      2010/01/22 12:16:51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中国画应在多样发展中创新
    2. 中国画要走继承优秀传统,吸收优秀文化,融时代精神的自主创新之路,当下我们就不能忽视“以洋代中”所谓的“创新”,但也不能死抱成规不放。   弘扬现实主义精神没错,但不等于固守写实技法,现实主义精神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应是多样性的百花齐放艺术。宽容和允许艺术上的“百家争鸣”才可能使21世纪中国画坛争芳斗艳、百家竞出,从而达到中国画传统与现时代的合拍。如果我们长期地将中国画的发展抑制在一个很狭窄的写实甬道里,就有可能失去中国画现时代艺术形式的拓展和创新,这与当今建设和创立新型国家是极不相适应的。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和创作上,过分强调写实而忽视了中国画写意性方面的继承性,误认为用西法取代中国画或者把素描搬到宣纸上就是创新。我们在西学的过程中,一度忘却了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的... [详细+]
      2010/01/22 12:16:28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书画常用工具
    2. 笔   笔有硬毫、软毫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兼毫三大类。硬毫笔主要用狼毫制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鬃做的笔,性刚,劲健。常用的有“小红毛”、“衣纹笔” “叶筋笔”、“书画笔”(大、中、小)、“兰竹”(大、中、小),以及大的 “狼毫提笔”等。软毫笔主要用羊毫制成,也有用鸟类羽毛制造的,性质柔软,有大小、长短各种型号。兼毫笔是用羊毫与狼毫相配,或羊毫与兔毫相配制成,性质在刚柔之间,属中性。如大、中、小号的“白云笔”,“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笔。   学画用笔不要太讲究,初学时也不一定全部齐备,最初有大... [详细+]
      2010/01/22 12:16:14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书画作品用印谈
    2. 在我国,书法绘画作者作品完成之后,都要或多或少在作品上钤盖几枚印章,尤其是近代书画家,几乎人人都有不少印章。在人们心目中,甚至已到无章不成书,无章不成画的地步了。小小印章,尤其是闲文印,虽是方寸之地,但往往成了书画作者们施展艺术才华的广阔天地,通过用印,作者不仅可以表达艺术观点,展示襟怀,道出身世,记时记事,还可以调整字画作品的结构,增强结构感,给作品平添意趣。    书画作品用印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大小适中。要视作品尺幅和字画的大小选用印章,一般情况下,作品较大印章也要大些,但切记落款处的印章不能大于落款字的三分之二,否则会给人沉重下坠的感觉。二是位置适当,书画作品上的印章有随款印、引首印、补白印之分,钤盖时得要使之各寻其位,不能颠倒换位;印章离主体字、画要适当。太近则拥挤板滞,太远则离散不紧凑;一幅作品中出现两个以上... [详细+]
      2010/01/22 12:15:59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常用落款用词
    2. 长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 平辈(或小一辈):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          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 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指 ,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 [详细+]
      2010/01/22 12:15:45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拍卖公司
    拍卖预展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20(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