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拍卖网 > 美术知识 >
    1. 书画的落款方法
    2.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 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 落款的分类 一、单 款 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後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   短 款 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   一字款 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称一字款。   二字款 只签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则书姓名。   叁字款 大多书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书〕字。   四字款 多为姓名叁字再加〔书〕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则多用干支。   五字款 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 [详细+]
      2010/01/22 12:15:31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笔的选用方法
    2. 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下面逐一介绍: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彩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无法检查这一点。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关... [详细+]
      2010/01/22 12:15:14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中国画与写生
    2. 中国画注重的不是客观物象的精确再现,而是着重于主观情感的表达。有的中国画只是寥寥几笔,但却能传神地表达其意象,耐人寻味,令人觉得妙不可言。然而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画家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而是通过长期且不厌其烦地观察、探索、研究自然和生活细节所得,他们的画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是多姿多彩,变化万千,这些都是通过平时写生积累下来的。所以,我们学画中国画,必须从基本开始,从写生开始。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我们的记忆总是简略、概括的,单靠记忆只能得到一些模糊的印象,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意境气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脑海中逐渐淡薄。所以如果我们把所见到的记录下来,就成了帮助记忆的好办法。其实,写生也需要记忆和想象加以补充,并且可以较长时间地保留记忆和引发想象。例... [详细+]
      2010/01/22 12:11:1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人物山水,情是灵魂
    2. 读黄胄的人物画,令人感到一股蓬勃的生气。 他很善于把写景同写人结合起来。一幅好山水画,即使一个人也不画,我们也可以看出画中寄托着作画者的思想情感,透过画上景物,可以"看到"画家自己。人物画上的景物也是一样的。所不同者,人物画上的景物,还必须同画上的人物相映衬,相协调。描写景物必须是为着更突出地表现画上主人公的性格、精神面貌。 旧时照相馆里出来的照片,不论什么人在镜头前面一站,背后一律加上一块平湖秋月、三潭印月之类的幕布,有时会使人发笑。因为人物同布景结合不到一起。画面上山水景物如何处理,是画家如何看待这特定状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在一些"景"与"人"结合得较好的作品中,没有那种景物游离于人物之外、或景与人的情调不一致的毛病。《柴达木... [详细+]
      2010/01/22 12:09:20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贺天健谈山水画的美学
    2. 1962-01——1962-02 《美术》第1期发表了贺天健的文章《中国山水画的美学问题》,文章说: 我是一个山水画的专业者,现在来谈谈山水画的一个关于美学的问题。 我个人的想法,研究山水画美学第一个条件就是要解决自然美的标准问题,和艺术的真实的问题。"如画"一词已成为观赏自然界美的人口中的一个习惯词。而人们观赏画的时候,又要求画须要"逼真"。 然则自然景物的形象美观既要"如画",那画里的景物是比自然界的景物形象来得美,因此人们欣赏自然时美的量度,是要符合图画里头的艺术美的标准才算美。反过来说,人们对于画里的景物形象,又要求达到"逼真"的量度。 这似乎是很难解决... [详细+]
      2010/01/22 12:08:30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中国画艺术特色
    2. 中国古代的文论和画论首先所关注而强调的乃是艺术家主观情怀和客观世界的统一,南朝梁时刘勰于文心雕龙中所谓“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游字包含着交融渗透最后合而为一。   然而,艺术的创造还不仅于此,中国画家进一步强调在物我一如的过程中,“我”的重要性,东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精论,意指“迁想”这种主观活动,乃是一种关系到艺术作品成败的移情作用。无“迁想”则无“妙得”,妙得是至美尽善的追求,没有这种追求是谈不上艺术创造的。“缘物寄情”乃是心物交感和迁想妙得的最后结果。 中国画是即兴神驰的产物,它近乎中国的汉诗中国画家的兴奋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不能技续苦役般的描画... [详细+]
      2010/01/22 12:08:02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国画的美感与欣赏
    2.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ld... [详细+]
      2010/01/22 12:07:00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写意之难
    2. 写意画艺术,世人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且误解之人还不在少数,认为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画家们总是一时兴之所至,随意生发,“逸笔草草”,一挥而就,较之于工整细致且往往鲜艳清丽的工笔画而言,无疑要“轻松愉快”得多,随心所欲得多,因此也容易得多。尤其不知缘于何时,以写意画家为主体的笔会之风愈刮愈烈,画家们为一时之兴或一时之利而不够负责任的现场表演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的“次等品”,使人们的误解更为加深。其实,要画好写意画,实不轻松,谈何容易?否则何来“废纸三千”之说?本人研习写意画近30年,虽无所成,但深知个中艰辛,殊为不易!深感画工笔画固然一笔一勾一填一染耗时费力十分不易,然写意画之难,实不在于工笔之下!兹举四难,以为佐证。 其难之一:写意画要入门,... [详细+]
      2010/01/22 12:02:3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中国画概论
    2.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民间画: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 [详细+]
      2010/01/22 12:02:11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1. 中国画的用色特点
    2. 中国绘画历来都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一。这以物象的种类不同面赋以不同色彩的理论,便是中国画用色的基础。    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的变化,物象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南北朝时的萧绎对这一现象曾作过仔细的观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谈到:"秋毛科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这是我国最早说明季节、气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冷暖色调的变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概括了季节的变化对水色和天色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科黯。"清代的唐岱《绘事发微》引用郭... [详细+]
      2010/01/22 12:01:44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拍卖网

    拍卖公司
    拍卖预展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0(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