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拍卖网 > 艺术新闻 > 北京 艺术 美术 文物 北京 收藏新闻

      一枝胆瓶梅 万般文人心——古代胆瓶叙说

      作者:张习武 叶小2023-09-17 07:40: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哥窑胆瓶  高14.2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5.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纳兰性德这位多情善愁的清朝贵公子,用一首《梦江南·昏鸦尽》诉尽痛失所爱的悲恸与惘然,这首词作为其《饮水词》的开篇之作,意境与情感之深远,不言而喻。词中最为流传的一句“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描绘了纳兰伫立闺阁前,看轻风拂过案上瓶梅,一旁的“心字香”燃成灰烬,由此思念逝去爱人的情景。短短十二字,将悲凉、凄惨的意境写尽。

        胆瓶又称“悬胆瓶”“胆式瓶”,因其状如悬胆而得名。清乾隆十年(1745年)成书的《石渠宝笈》中,著录了一幅题名为《胆瓶秋卉图》的南宋绘画作品,在画面的右侧绘有一个插着数枝菊花的长颈瓶,瓶形为小喇叭口、长束颈、丰肩膀、长腹壁,清代的编书者称其为“胆瓶”。这算是胆瓶的一式,实际上胆瓶还有二式、三式,乃至若干式,不作细究。

        瓶的发明很早,依据考古学及人类学的研究推理,瓶可能在原始陶器出现的早期就已经产生了,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甑皮岩、湖南玉蟾岩、河北阳原县等遗址陶片虽很零散,但也能一定程度上说明此问题。不过,完整的瓶形器出现于距今7000多年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此遗址中出土的象瓶的器物,长颈、鼓腹,带有3个小足,腹上部两侧带耳鎜,因此,图录上说它是壶。但其形明明与称瓶的器物差别不大。按《说文解字》的说法,瓶、壶都是水器或酒器。因此,长期以来,瓶与壶是很难分别清晰的。不过,更为明确属于瓶类的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鼓腹小口尖底瓶。这种鼓腹小口而尖底的陶瓶,比后来称作胆瓶的瓶更像“悬胆”。后来,战国及汉代青铜器中有一些长颈瓶,形状也与悬胆相近,虽不称胆瓶,但也足以证明,胆瓶不是某个时期突然出现的产物。因此,有人说胆瓶的创制年代是唐、是宋都不精确,胆瓶本身作为一种瓶形可能很难找出确切的创制年代。

        给这种形似悬胆的瓶子赋名“胆瓶”,则是宋代文人的行为。宋陈傅良《水仙花》诗中有“掇花置胆瓶,吾今得吾师”之句,证明宋时有了“胆瓶”的雅名,至于此胆瓶所置何种花卉,作者未曾交代。宋代朱淑真在《绛都春·梅》中有“独倚栏杆黄昏后,月笼疏影黄斜照。更莫待,笛声催老。便须折取时归来,胆瓶插了”,见出梅花的几番清冷与折梅人的情怀。日本藏宋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中一长颈胆瓶立于案上,一枝独梅开放在瓶中,与环境形成清寂高迈之况,端的一幅好画面。

        用瓶插花,不是宋人的首创。《南史》卷四十四《齐武帝诸子》:“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与此相印证的是,南朝梁萧景墓神道柱及湖北襄阳西贾家冲佛者双手奉瓶花的刻画像,以及龙门莲花洞、山东临朐北朝画像石墓插莲花的胆形瓶。

        唐时亦有瓷瓶插花的零星记录。武宗元《朝元仙丈图》中弥逻玉女手中托一侈口束颈鼓腹瓷瓶,瓶中插着一朵盛开的莲花,分外醒目。唐昭陵长乐公主墓壁画有一侍者双手奉瓶,虔诚之态毕现,瓶内莲花欲开。

        风雅无限的宋代文人玩胆瓶于文事之中,将胆瓶作极小之制,配其于文案之上,瓶中再置梅、兰、菊、蔷薇等诸种花卉,既可见其美丽之姿,亦可闻其幽然之香。严参《赋瓶里梅花》诗云:“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莫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其诗《瓶梅》又云:“小瓶雪水无多子,只寥横斜一两枝。”李弥逊《声声慢·木犀》:“睡梦里,胆瓶儿,枕畔数枝。”宋韩淲“平生常为梅花醉,数枝滴滴香沾袂,雪后月华明,胆瓶无限清”等,都是文人玩胆瓶于文事的明证。

        胆瓶作佛前花器,可称为庙堂圣物,与文人作清供之雅玩分属不同时空。庙堂之物寄希望于来世,文人清赏着美好于当下。龙门莲花洞南壁第41龛龛内左侧佛传故事,坐于筌蹄之上的悉达多太子身后插莲花与莲叶的瓶,这种以盛开的莲花、花苞、莲叶组合而成的“三主枝”是佛前花供的主要形式,此处之瓶身居庙堂之高,威威乎,不同凡响。

        很显然,胆瓶一开始不是专门用作插花的,包括《说文解字》等文献,十分清楚地解释,瓶是水器或酒器。因此,迄今为止,瓶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水器或酒器,用之插花摆弄,以显风雅,那只是瓶的边际效用,是酒足饭饱后的行为。辽通石宗璧墓出土的一件定窑白瓷瓶,徐汝楫墓出土的一件景德镇窑青白釉瓷瓶,二者周围摆放的是盆、碗、碟、盏等饮食器具。西安东郊韩森寨元代壁画墓中一幅《五女侍宴图》,图中南起第四人双手捧一黄色胆式瓶,那瓶中分明装着待饮的香醇。

        胆瓶作为香器可见于清代一件“款彩十八学士图屏风”,这件款彩屏风其中一面主要纹饰为十八学士图。在屏风左侧的书案上有一大一小两个胆式瓶,大的插有珊瑚、翎毛,作花器之用,而小的插有一把香铲。书案右侧,一位书童右手持香箸,正在侍弄香炉,左侧有一位着青衣的书童手捧香盒缓缓而来。这幅场景,正是古人之“炉瓶三事”之香炉、香盒、小瓶的三件套组合。

        大约从南北朝开始,佛教题材图画及雕塑作品中的观音手中总拿着一个净瓶,人们习惯称这种瓶为观音瓶,这观音瓶的形态实际上与所说的胆瓶并无多大差距,古代文人有时将此类瓶与胆瓶混称,只是胆瓶放在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手中,那瓶中的几滴圣水于是乎成了点化众生的仙物,信徒唯此是瞻。

        责任编辑:静愚
        拍卖公司
        拍卖预展
      thread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94(s)   2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