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拍卖网 > 艺术新闻 > 综合新闻
    1. 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上新”
    2.   日前,在湖南博物院主办“湘韵新生”主题活动信息通告会上,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喻燕姣发布了三项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公布绮地“乘云绣”茵席为考古发现最早的丝织坐垫,该文物自发掘以来长期定名为“枕巾”,经过对文物遣策及挖掘现场文物分布的深入研究,明确其为“茵席”(坐垫)而非“枕巾”;依托现代技术的高精度扫描,在马王堆T形帛画的“帝阍”“神豹”等关键形象中发现多处改绘痕迹;研究识别出双凤“乘云绣”这一新发现的刺绣纹样。   1972年至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保存完好的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等数以万件的精美文物,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马王堆一号墓北边厢出土的绮地“乘云绣”文物长10... [详细+]
      2025/05/19 08:33:04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静愚
    1. 山东博物馆:特展尽览泉城史
    2.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济南主会场活动暨“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启动仪式17日在山东博物馆举办。活动期间,山东博物馆推出“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特展”“长河共饮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银雀山汉简文化展”等三大新展,上线6项数字展览,为市民游客打造文博盛宴。 其中,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山东博物馆主办,济南市博物馆、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承办的“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尤为特殊,展览以济南古城的历史变迁、泉水文化和人文风情为基本故事线,选取山东省和济南市13家文博和考古单位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共计570余件,包括85件国家一级文物,带领观众探寻史前至明清时期古城济南的悠长城脉。 在展厅中央位置,济南市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西汉彩绘载人载鼎陶鸟、西汉彩绘... [详细+]
      2025/05/19 08:32:20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静愚
    1. 西安博物院:教育活动多样化
    2.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记者在西安博物院年度特展“一半烟火一半诗——长沙窑的生活美学”展中,看到了这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五言绝句来源——唐长沙窑青釉“君生我未生”瓷壶。   多年来,西安博物院通过一件件文物、一场场展览、一次次社教活动,将文物背后沉淀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近十年,西安博物院着力打造“长安”系列主题展览,对基本陈列“古都西安”进行提升改造。同时,西安博物院深入农村、社区、军营等开展各类教育、研学活动百余场。   此外,为了让文化教育走进生活,西安博物院不仅上线了各类网络直播活动、线上学习营主题课程等,还编辑出版了《我从丝路来——西博宝藏》《学成语识国宝》《画说西安》与智慧AR社教读本,建设AR智慧社教平台,推出社... [详细+]
      2025/05/19 08:31:38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静愚
    1. 创新让博物馆更好地传承文明
    2.    【文化评析】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于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集中展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顺应技术为文博产业带来的变革,观照博物馆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进一步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通过博物馆领略璀璨文明,培养审美情趣,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提升博物馆的公众服务能力、创新文化吸引力,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通过提升展柜的体量和规模,展品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展陈所占面积却缩小了,并开辟出由阅览室和宣教室组成的配套区域,丰富了博物馆的服务功能。此外,为增强观展趣味性,该博物馆内还穿插设... [详细+]
      2025/05/19 08:20:23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静愚
    1. 目前不会出现超过古代书法的“书风”与“书体”
    2. 采古今能书人名,今天是“无与伦比”的。尽管古代中国的毛笔书写是常态,终因生产力低下,有机会进行文化学习和毛笔书写的人并不多。计算机时代,毛笔书写已退出生产生活了,可是,以艺术的名义进行书写的人却越来越多。各级书法家协会是书法家们向往的组织,数以万计的会员,体现着当下书法学习和书法创作的体积和容量。 参与人数的多寡,不是某一领域和行业是否兴盛的指标。滚滚而来的书法大军,多如牛毛的展览、评奖,改变了自古以来的书法生态,我们突然发现,貌似繁荣的书法创作,已经没有“沉痛彻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的境界了,取而代之的是笔法的变化,形式的调整,色调的强暗,种种外在的虚荣,成了当代书法追逐的目标。 应该说,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代书法的艺术自觉是明确的,所取得的... [详细+]
      2025/05/19 08:14:08 来源:美术报 编辑:静愚
    1. 冲击力可以有但审美不应降维
    2. 近些年来,书法艺术一反“温文尔雅”的常态,在流量经济大行其道的“刷屏时代”,一向文质彬彬的书法创作变得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强。冲击力强的书法风格的日趋凸显,与时代背景的影响、人们艺术观念的变化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信息传播的迅速便捷,人们接触到的文化元素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这种“快餐文化”主导下的大环境中,能够给人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触动的艺术形式自然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当代艺术强调个性表达和创新意识,书法当然也不例外。这种对创新和个性的追求,反映了审美观念从传统的注重规范和典雅,向更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力的方向变迁。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如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民间... [详细+]
      2025/05/19 08:09:33 来源:美术报 编辑:静愚
    1. 辩证审视“视觉冲击力”现象
    2. 金农 佛像轴 133×62.5cm 纸本 天津博物馆藏 当今书法创作中,视觉冲击力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准。以视觉冲击力为导向的书法创作强调直接的感官刺激和直觉审美,迎合了大众“追奇尚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书法从实用为主向欣赏为主的价值转换。当下以视觉冲击力为导向的书法创作究竟是审美的“降级”,还是书法发展到当代的审美“变迁”?这是一个值得当代书坛关注探讨的问题。 以视觉冲击力为导向的书法创作现象 概括来说,以视觉冲击力为导向的书法创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突出... [详细+]
      2025/05/19 08:08:37 来源:美术报 编辑:静愚
    1. 挖掘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力量
    2. 流行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社会整体审美素质。这几个词,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冲撞。 先说一个人,齐白石。齐氏的画风,开始并不是那个样子。他北漂之后,据说是学八大山人的风格入市,可是当时并不受欢迎,门庭冷落。后听陈师曾之劝,自出新意,把画的风格从冷逸荒寂转变成热烈明快,仍然是生活中的花草和物件,加上大红大绿的色彩,甚至独创了红花墨叶的组合,就变成极具生机、极富喜庆的样子,活泼泼,水灵灵,人见人爱。神韵中所饱含的自然生机和昂扬力量,恰恰是当时京师的人们所共同向往的。 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齐白石就是从自然中捕捉素材,通过艺术提纯,创作美术作品,并能在其时代和后时代恒久流行。他就是一个使流行文化兼容传承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者,说他在完成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整体审美素质的提... [详细+]
      2025/05/19 08:07:25 来源:美术报 编辑:静愚
    1. 近世艺林之“蝶变”与“巨变”
    2. 潘玉良 家庭自画 原载《文华》杂志第32期 1932年 “艺林”一词,泛指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由来已久。成书于唐代的二十四史之一《北史》,可能是较早使用“艺林”一词的古代史籍。《北史·常爽传》中有云“属意艺林”,即专注于文艺领域的意思。 旧时所谓“艺林”,概指金石书画、诗词歌赋的领域。千百年来,在这一领域里挥洒才情、施展才华者,实在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及至清末民初,随着现代文明的加持,以及“现代化”思潮的勃兴,这一范域也随之发生着微妙且深远的变化。 近世百年以来的“艺林... [详细+]
      2025/05/19 07:58:14 来源:美术报 编辑:静愚
    1.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2. 刘伯骏 风揽残荷舞霜天 68×136cm 95岁作 昨日,友人传来一张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的老照片。我凝神端详,那些自幼便从父亲口中熟知的先贤面容,虽已定格于泛黄相纸,却依然清晰如昨,令人倍感亲切,亦感慨万千。正是这些艺术先驱,点燃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火种,培育出无数优秀人才,推动“美育”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我的父亲刘伯骏,正是在这所学府中汲取养分,受益终身。 回溯往昔,1941年至1947年,父亲于国立艺专国画系求学。求学期间,幸得国画系主任吴茀之老师赏识,在他与父亲的同寝室好友、林风... [详细+]
      2025/05/19 07:57:05 来源:美术报 编辑:静愚

    拍卖公司
    拍卖预展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290(s)   63 queries